原标题:青少年教育:世遗传承着力点
通过保护有形的世界遗产,把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实质,而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历史责任将不可避免地交给年轻的一代。因此,加深青少年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理解,把保护世界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使命感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和意识中,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最重要的着力点。
现状
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在广度与深度上欠缺。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曾先后到杭州市部分大中学校校园,举办“品读西湖文化景观”的讲座。同时,又与杭州西湖社区学院共同举办了“十万市民品西湖”大型活动,举办了世界遗产知识普及讲座,并与社区学院共同编写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一书,分发给广大社区居民。可以说杭州青少年世遗教育已拉开了序幕,不过由于人力、物力、经验等因素,这项工作还有待于在广度与深度上大力推进。况且,青少年世遗教育不仅仅是政府及遗产地相关机构的职能,更应是学校、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在学校有待加强。青少年世遗教育是个崭新的课题。2007年全国高中新课改,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作为历史选修课走进高中课堂,这是世遗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高中真正开设这门课的寥寥无几。在高考指挥棒下,文科生需要考历史,而文科生只占高中学生人数的一小部分,况且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考IB模块才考,所以很少有老师选择讲授这部分内容。
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传播功能有待提高。目前,在学校教材中涉及西湖文化景观及世界遗产教育的内容极少,书店里适合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的相关书籍也不多。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3G、ipad等移动接收终端的广泛使用,青少年的媒体接触机会增加,新媒体跃居显着位置,但西湖申遗成功后,媒体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对文化景观和世界遗产的报道,其中不乏错误的信息。对此,有关管理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将最标准的官方表达传达给公众,青少年世遗教育传播在这方面整体有待强化。
博物馆世界遗产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据对杭州某高中100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5.54%的学生反映过去三年内,他们参观博物馆的频率大致是每年1到4次,19.46%是每年5到8次;90.9%的学生认为参观博物馆使自己“增长了知识”,45.5%的学生肯定参观博物馆使自己“增强了学习兴趣”。这个调查数据充分表明了博物馆对于青少年学习的重要意义,博物馆的教育和熏陶是培育和增强青少年世界遗产保护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功能是国外博物馆普遍重视和积极开发的重要功能。杭州虽然也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但受制于应试教育盛行这一大环境,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的世界遗产教育功能远未充分发挥。
建议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形成世遗教育特色模式。世界遗产教育要在学校扎实推进,离不开学校的整体规划。除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外,政府教育部门也应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使其有机整合、协调发展。新一轮课改为世界遗产进入学校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一轮课改中,把世界遗产列入国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也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载体,结合世界遗产教育,深入挖掘身边的世界遗产资源,如开发开设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选修课,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品味西湖,了解身边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杭州、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成立世界遗产兴趣小组、社团,充分利用杭州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定期开展世遗讲座、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手工制作、社会公益等活动方式,把学校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在一起,达到让学生“学习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目的等。
拓展世遗教育的跨学科空间。世界遗产涉及多学科内容,以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为例,就与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有关,是很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此,政府教育部门要对学校提出要求,教师要在不断丰富世界遗产知识体系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用遗产的眼光看待遗产,从中分析出世界遗产对丰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提升自然学科课程人文价值,用多思维、多角度诠释世界遗产,促进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拓展跨学科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的可能性空间。
加大世界遗产教育的传播功能。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专家、学者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编写出版图文并茂的世界遗产教育普及性读物,进一步加大挖掘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等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涵,并把其内容放入到有关教材之中。同时,要利用互联网、手机3G、ipad等移动接收终端等待新媒体的作用,以传递清晰、准确、立体的有关信息,使之很好地达到在青少年中进行世遗教育的目的。
利用博物馆世界遗产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现在有不少学校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不了解,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安全问题有担忧,所以对利用博物馆世界遗产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活动显得不那么热衷。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博物馆除了“请进来”,还可以“走出去”,博物馆世界遗产教育功能和学校社团活动、选修课相结合也是可以尝试的新领域。有关部门要建立第二课堂场馆的志愿者培训体系,这也有利于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的开展。现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中小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场馆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为志愿者提供各类有关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等遗产的书籍和资料,并定期布置“小作业”,使这些小志愿者们不仅仅扮演展厅引导员角色,还可以更好地为各地游客解说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及良渚遗址,成为世界遗产潜在的宣传者。
365提款注单审核_365bet娱乐平台官网_mobile bt365体育投注要闻
365提款注单审核_365bet娱乐平台官网_mobile bt365体育投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