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伟
40年前,在浙江中部的一个山村里,每当夕阳西下,常会看到一个放学回家的男孩登上村子后面的山头,手里牵着一头暮归的黄牛,抬头望着太阳缓缓地隐入山脊,他想像着这座像牛背一样的大山下面会埋藏着怎样的宝藏,梦想着长大后要当考古学家,把这些宝藏都挖掘出来。
这个梦想当考古学家的山里孩子名叫杜正贤。
在牛背山上描绘理想
杜正贤1961年出生于浙江东阳横店镇岩前村,看这个村名就可推想这个村子的地形特征。原来村后有一块高100多米、长数百米的巨石,形状酷似牛背,故当地人叫它“牛背山”。属牛的杜正贤从小就跟牛打交道,早上上学时把牛放到山上,放学回来再把牛牵回来,艰苦的生活使他养成了牛一样的性格——敦厚质朴,坚韧踏实。
由于家庭原因,杜正贤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学,在家帮父母干了四年农活,这不仅让他深切体会了劳动的艰辛,也让他具有了壮实的体魄,这也为他后来进行艰苦的考古工作打下了身体底子。
1980年,杜正贤进入东阳中学高复班学习。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上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杜正贤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终于实现了儿时的理想。在这个着名的高等学府里,他勤奋地学习着专业知识,一门心思读书,休息天也泡在图书馆里,而在周口店等地的考察实践,更让他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特别幸运的是,他师从的是我国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碕和严文明等老先生,前辈丰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受益终身。
1986年,杜正贤大学毕业,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杭州文物考古所。杭州曾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但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考古工作的意义普遍缺乏认识,考古任务也很少,不愿清闲的杜正贤经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足迹遍布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个角落,从而对杭州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典故十分熟悉,把有关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文化碎片都装在了脑子里,以至于很多年后,为他开车的司机都要向他“问路”。
在皇城根下挖掘宝藏
杭州具有8000年的文明史,南宋皇朝在杭州也有140余年历史,在昔日的皇城根下,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杜正贤的理想在这里终于有了实现的契机,他说道:“一层层地发掘这些古代地层,就如同一页页地翻看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而南宋的那一页也许是我最期待的。”为了将期待变成事实,他以牛的禀性和精神,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南宋遗址与现在的杭州主城区基本重叠,人口密度大,这给考古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始终未有大的突破,但是杜正贤没有放弃。早在1990年,他在杭州半山进行考古调查期间便力排众议,坚持对一块专家学者认为没有考古价值的地块进行考古发掘,没有经费,他向局领导磨来2000块钱继续开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把筷子削成竹片,一点点抠墓里的填土,终于发现了杭州地区最大的战国墓葬,并从中挖掘出原始瓷器、玉器、玛瑙等珍贵文物,其中的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的国宝级文物,当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看到它时,不禁连声赞叹“宝物、宝物”。
1995年4月的一天早晨,杜正贤独自爬上紫阳山,看到山脚正在拆民房。根据当年串街走巷留存的记忆,他辨认出那里是太庙巷,这是一个从南宋时期沿用至今的巷名。职业的敏感促使他立即下山开始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考察,终于找到了宋高宗时修建的太庙围墙墙基和太庙东大门。在中国六大古都中,只有北京发掘出明清留下的一处太庙,而杭州的太庙是迄今为止我国经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太庙遗址,因而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发掘工作不仅成为临安城考古发掘的里程碑,而且成为中国城市考古保护遗址的经典案例。
像这样的“戏剧性”发现还有很多。1996年,杜正贤在杂草丛生的凤凰山东麓发现了散落在路边的瓷片,于是,他在这块山蚊肆虐、水电不通的地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历经酷暑严冬,仍不见官窑影子。正当许多人打退堂鼓时,有一天,杜正贤像往常一样巡视工地,仔细观察被当作废土的一堆泥土,发现好像有烧过的痕迹,于是带领大家一鼓作气,终于发掘出大量南宋官窑精美的瓷片和窑具。经过研究,杜正贤认为老虎洞窑址南宋层就是南宋朝廷在都城临安建立的第一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而元代层窑址则是一直以来无法搞清时代和内涵的“哥窑”。在2001年召开的专家论证会和2002年召开的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的观点得到专家们的认定,从而解开了困扰学术界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陶瓷史两大谜团,并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杜正贤常说,要有恒心、耐心、有自己想法才能有新发现,这也正是他的考古工作每每有戏剧性发现的“秘诀”。2000年,他在临安府挖掘过程中,发现一块变形宝相花纹砖,兴奋不已的他当即将考古材料上报市政府,市政府高度重视,马上停止了涉及临安府遗址的旧城改造工程。在随后的发掘中,杜正贤和队员们用手铲和刷子一点一点地勘察发掘,南宋临安城的布局、南宋皇城的范围、河路并行的城市体系逐渐显山露水。这一发现对宋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有关临安城考古发掘的部分成果被北京大学等高校编入教材。
杜正贤就是凭着特有的“预感”,在各种偶然中发现了许多“必然”。2004年,在严官巷御街遗址发掘之前,他要求尽快在挖掘点附近租到房子,大家都对这个决定不解。后经开掘,竟然发现这些房子下面就是深埋800多年的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也是全国唯一一条被发掘的千年御道,考古学家将其视为南宋临安城考古的标志性发现,该成果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杜正贤近20年一直沉浸在考古第一线,从1991年创办至今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他一人独占五项,这在中国考古界是绝无仅有的,难怪他被同行称为“考古界的奇才”。杜正贤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英国东方陶瓷协会、台北故宫博物院、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讲台上宣讲学术成果,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书籍共四部,其中《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杭州的考古》谓为精品。由于贡献突出,他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特级专家”,被杭州市政府授予“杰出人才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西子湖畔尽显风采
“我生长在普通农家,求学于未名湖畔,在美丽的西子湖边付出了20多年的辛劳,这片山水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底。”2005年,杜正贤调任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他戏言自己从“地下工作者”变为“地上工作者”。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为这个美丽的城市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和汗水。
杭州孔庙建于北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迁到本市劳动路一带后历经兴衰。市政府将复建孔庙(碑林)作为“创文化名城”的重点工程,文保所则将这项任务视作挑战,更视为机遇。杜正贤带领全体职工克服拆迁等种种困难,从工程开工建设起,一直坚守在建设现场,没有休息过一天。原先保存的碑石不仅吨位重,且年代久远,质地疏松,容不得一点疏忽和偏差。杜正贤带领所里人员与施工人员一起作业,不顾梅雨季节的闷热潮湿、蚊虫叮咬,坚守在碑石吊运、安装第一线,420多块碑石在起运中丝毫未损。经过10个月的辛苦劳作,圆满完成土建施工和文化陈设任务。复建后的杭州孔庙(碑林)总建筑面积达5581平方米,在为杭城新增了一处具有历史渊源的祭孔场所的同时,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添加了一道文化景观。
让杜正贤倍感自豪的还有一件事,这就是有幸成为在杭州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对此殊荣,他是这样认为的:“这座悠久的南宋古都不仅浸润着我的汗水,也带给我许多荣誉,如今她又将伟大的使命交付于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的职责就是传扬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火炬接力也是一种传扬,可以向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传达伟大的奥运精神。”2008年5月18日,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杜正贤手执圣火跑完历史性的200米,代表杭州、代表中国完满地交接了自己的一棒。
作为市365提款注单审核_365bet娱乐平台官网_mobile bt365体育投注委员,杜正贤为杭州的品质生活与社会和谐担当着参政议政的职责。他积极建言献策,不遗余力地落实杭州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先后撰写了《杭州城区文保单位出租房管理》、《杭州城区限时禁放烟花爆竹》等提案,敦促社会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40年过去了,当年的语文老师在碰到杜正贤时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写的作文《我的理想》,人到中年的杜正贤答道:“我永远记得。”是的,他怎么会忘记呢,从牛背山上来到皇城根下时,他就已经把延伸城市文脉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对此,杜正贤深有感触地说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地基为第一。人生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脚印看到了,为了实现儿时的理想,杜正贤一直在辛勤地耕耘着,也在快乐地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