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等家居安防设备受到了市场欢迎。类似的安防设备配有广角镜头,可以24小时不停摄录,甚至还有人脸识别功能。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满足了很多居民的安防需求,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窥探邻居隐私的嫌疑,甚至还引发了法律纠纷。可视门铃,怎么安装才好?
从上海、江苏等地的相关民事诉讼来看,一些可视门铃拍摄距离远、清晰度高,如果对着对面住户的窗户,将把窗户内的所有活动拍摄进去。再加上一些可视门铃还有人脸识别功能,会把拍摄到的人脸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云服务器,一旦这些信息泄露,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安全问题。
安全和隐私,如同一架天平的两端,需要尽力保持平衡,不可倒向任何一侧。每个人都有保障自身安全的权利,不过,自由的边界止于他人的权利。保护自身安全,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我国《民法典》也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不得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如果可视门铃在看住自己家的同时,也“顺便”窥探了他人的隐私,很明显已经越过了法律的边界。
从已有的由可视门铃引发的民事诉讼来看,法院均支持了原告的主张,要求相关居民拆除侵犯邻居隐私的可视门铃,这样的判例保护了居民的隐私。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居民希望使用智能家居安防设备,这样的愿望也有其合理性。如何正视这一部分居民的合理诉求,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住宅小区,普遍在公共区域装有监控摄像头。物业公司、居委会等部门,不妨也多和居民协商,合理设置摄像头的位置、拍摄角度、拍摄范围,既保障公共空间的安全,又保护好居民的隐私。此外,可视门铃等智能家居安防设备,也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比如智能家居安防设备的拍摄范围、搭载功能、信息安全等,避免保护自身的“盾”变成侵害他人的“矛”。
小小一个可视门铃,牵出诸多争议。科技发展带来诸多新的困扰,这也意味着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为科技划定红线。其实,不光是可视门铃,围绕技术应用的边界与条件,都需要审视思考、密切关注。越是与个人隐私相关的数据信息,越应该慎之又慎、稳之又稳。如今科技一日千里,让生活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技术与伦理、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张力,需要进一步弥合。只有在安全、法律的轨道上行驶,包括可视门铃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新应用才能起步快、加速稳、行得远。
365提款注单审核_365bet娱乐平台官网_mobile bt365体育投注要闻
365提款注单审核_365bet娱乐平台官网_mobile bt365体育投注视频